九月卫生防病提示
九月卫生防病提示
九月,暑去秋来,昼夜温差逐渐变大;又正值开学季,人员流动加大,学生聚集增多,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安徽疾控温馨提示:近期应重点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猴痘、登革热、流行性感冒和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新冠病毒感染
近期,我国新冠病毒感染处于低水平流行。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既往未感染或距上次感染超过6个月人群风险较大,公众仍需做好日常防护。
预防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
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个人防护意识,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做好个人防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的室内公共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
2.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建议居家办公或休息,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可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必要时及时就医,外出时应主动佩戴口罩。
3.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根据国家近期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相关方案,建议没有接种禁忌症、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适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病,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现阶段我国报告猴痘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经性接触传播,男男性行为人群是感染猴痘的重点人群。
预防措施
1.避免与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
避免与猴痘样症状者(发热,生殖器、肛周等部位皮疹)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使用安全套不能完全预防感染猴痘病毒;若意外接触疑似猴痘感染者或其使用过的物品,可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选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
2.出现疑似症状及时治疗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猴痘,可及时前往医疗机构感染科或皮肤科接受治疗。若居家隔离治疗,需单人单间居住,避免与同住人员有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做好被污染物品的消毒。
3.重点人群做好个人防护
重点人群应避免或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如网约、多性别等),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4.出入境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
境外归国人员如在境外有可疑接触史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如实报告流行病学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突起高热,伴头疼、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为主要症状。每年的7月—9月是我国登革热的高发季节。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出现了本土登革热疫情,我省面临登革热病例的输入及传播风险。
预防措施
1.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诊
近期从登革热流行区返回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及蚊虫叮咬史。
2.灭蚊虫、防叮咬
日常保持居住地、工作地环境清洁,及时清除或倒扣闲置的积水容器,清除伊蚊孳生地;房间内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或使用蚊香、灭蚊拍等方式防蚊驱蚊;外出时可随身携带驱避剂。
3.出行做好个人防护
如近期需前往登革热流行国家或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应穿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喷涂蚊虫驱避剂;尽量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在树丛、草地、垃圾桶旁逗留。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感染后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等。秋季气温逐渐转凉,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人员接触密集,需警惕学校流感疫情发生。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房间、教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注意咳嗽礼仪,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2.避免带病上班上课
关注自己和家人健康状况,若发现“发热,咳嗽、头痛、畏寒”等流感样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就医治疗,不要带病上班或上课。
3.积极接种流感疫苗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流感流行期前,建议广大居民朋友,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医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霍乱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9月夏秋交替,但“秋老虎”横行,早晚凉爽,午间炎热,气温变化较大,空气湿度较高,易引起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等细菌性肠道传染病流行。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认真洗手;日常生活中及时清除垃圾,注意防蝇、灭蟑,保持环境清洁。
2.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加工食物时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尤其是甲壳类水产品;易变质食品应及时妥善低温保存,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水应烧开后饮用。
3.外出就餐注意卫生
外出就餐选择卫生条件好、具备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餐馆饭店,聚餐时倡导使用公筷或分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我们,安徽疾控助您更健康!
主编 | 唐继海 责编 | 崔杰 何洁
本期编辑 | 盛雪
主办单位 | 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供稿 | 卫生应急管理与急性传染病防治科 毕念念